| 设为主页 | 保存桌面 | 手机版 | 二维码

贵阳君禾保洁有限公司贵安分公司

贵安开荒保洁 贵安外墙清洗 贵安家电清洗 贵安地毯清洗 贵安 消毒杀菌 贵安甲醛治理

联系电话

13984889618
新闻分类
站内搜索
 
您当前的位置:首页 » » 两位“90后”乌蒙大山追梦 创业,为了这片土地和乡亲
贵州最新资讯
两位“90后”乌蒙大山追梦 创业,为了这片土地和乡亲
发布时间:2020-12-07        浏览次数:253        返回列表

冬日,大方县鼎新乡长丰村,两个年轻人沐浴着暖阳,朝着村里一处山洞走去。这里蕴藏着他们的创业梦想,孕育着乡亲致富希望。

“大家记得给菌棒浇水,采摘要细心,装筐要整齐。”他们边做边指导工人。

两个年轻人,一个叫杨臣,一个叫汪巧;一个本地人,一个湖北人;都是“90后”,毕业于同一所大学,是一个寝室的兄弟。他们选择来到乌蒙大山深处,联手创业,带领群众增收。

梦想,不再有留守儿童

“为什么都在城里找到工作了,又回到大山里创业?”记者问杨臣。

“因为以前家乡穷。”杨臣的思绪回到了10多年前——

过完年,大山里乍暖还寒,杨臣的父母便扛着行李,外出务工。

“娃,好好读书,听哥哥的话。”父亲拍了拍小杨臣的脑袋,转身离去。看着父母扛着行李的背影渐渐远去,杨臣泪水滚滚而下。

父母外出打工后,杨臣和大他两岁的哥哥相依为命。“为什么家乡这么穷?为什么父母在家乡找不到工做?长大了,我一定要在家乡发展产业,让村里的乡亲跟着发展,让外出务工的父母亲们回来,让其他娃娃不再像我一样成为留守儿童。”杨臣想。

梦想的种子一旦发芽,便成了杨臣不断奔跑的动力。他知道,只有好好读书,学好本领,梦想才会变成现实。

2011年,杨臣考进了武汉生物工程学院,踏进了大学校园的同时,开始谋划创业之路。

大二那年,杨臣选修食用菌栽培学。“我就是想学这门技术,回家乡搞食用菌种植。”为此,杨臣把大部分时间花在了图书室和实验室里。

挤出的时间,杨臣就到附近的食用菌种植企业勤工俭学,一方面挣生活费,一方面为创业储备经验。

2015年5月,毕业季。杨臣问导师,“老师,您觉得我现在创业成功把握有多大?”“60%吧。”导师想了想说。

那还得再学习。于是,杨臣应聘到广东省河源市一家食用菌种植企业,成为了技术员。

8个月后,杨臣辞掉了工作,揣着存下的2万元钱回到大山深处,他要把多年的梦想变成现实。

创业,群山峻岭天地阔

创业,2万元哪够?父亲拿出这些年省吃俭用攒下的2万余元交到杨臣手里,“孩子,干啥我都支持你。”

拿着父亲的血汗钱,杨臣发誓,一定要干出名堂。

4万元能干啥?杨臣搭起了简易板房,建起了简易实验室,简易无菌车间,又用竹子和塑料膜搭起了32个简易大棚。

乡亲们好奇,这能种出个啥来?

2016年初,2万棒姬菇菌棒放进了简易大棚。一个月后,嫩嫩的姬菇长了出来。

再后来,杨臣成功了。2万棒姬菇,赚了将近7万元。

杨臣的创业引起了鼎新乡党委、政府的关注,于是,乡里先后整合扶贫资金90余万元入股杨臣的食用菌种植基地,在大力扶持的同时,希望他带领贫困户脱贫致富。

有了政府的支持,杨臣更换了实验室和无菌车间,购置了菌棒生产设备,新建了钢结构大棚,食用菌产业越做越大。

今年年初,杨臣把种植基地搬进了长丰村附近一个占地大约3000平方米的山洞。

“由于洞里温度原因,姬菇生长周期要长一些,品质可以更上一个档次。”杨臣顺手摘了一朵姬菇菌对记者说,“你看,颜色比大棚里种出的更深;你摸一下,肉质更厚。”

“贵阳几家批发商到山洞种植基地考察后,纷纷下订单,我们产品现在是供不应求。”杨臣说。

食用菌种植规模越来越大,新的问题来了,食用菌采摘后,剩下的菌棒废料怎么办?村里医生周显谊向杨臣建议,“要不你尝试一下种植岩黄连,这种中药材价格好,周边种植的人不多。”

“我把菌棒废料作为肥料,岩黄连居然长得特别好。”试种成功,让杨臣非常高兴,不仅废料实现了再利用,而且基地又多了一个产业。

“今年,溶洞栽培姬菇35万棒,产值超过200万元。种植岩黄连200个大棚,产值近200万元。”杨臣说,下一季姬菇种植规模将达100万棒,岩黄连准备再种200个大棚。

联手,带领乡亲齐致富

随着产业规模越来越大,杨臣感到一个人有些力不从心。他想起了大学的室友、好哥们汪巧。

杨臣打电话给汪巧:“来贵州吧,咱俩一起创业。这里的政府很重视,这里的群众很需要。在这里,你会找到想要的舞台。”

5月份,汪巧驾车从老家湖北省荆州市出发,直奔贵州。

“因为这里群众贫困,我才要在这里创业。我创业不单单是为了赚钱,我更想带领乡亲们脱贫致富,我想让村子里不再有留守儿童。”兄弟俩见面后,杨臣一番话更坚定了汪巧留下来的决心。

“这片土地,政府很重视发展,群众增收愿望强烈,前途不可限量。所以我决定跟着杨臣把产业做大做强,和乡亲们闯出一条致富路。”汪巧说。

如今,杨臣和汪巧的食用菌和中药材种植基地长期解决40余人就业,月收入3000元左右,最多时每天用工上百人。

见到村民马学林时,他正在基地给菌棒浇水。“我和妻子原来都在外面打工。杨臣建起食用菌基地后,我们两口子就回来在基地务工。现在我一个月3600元,妻子一个月3000元。”马学林开心地说,收入不错,关键是能照顾娃娃。

像马学林一样,返乡到基地务工的群众有10多人,他们有了稳定收入,又能照顾老人孩子。

让杨臣他们高兴的是,部分群众跟着种起了食用菌。

“对于愿意种植食用菌的群众,我们大力支持。一个菌棒3元钱,群众出1元,剩下的我们垫付,回收菌菇时再扣除费用。”杨臣说,目前有3户群众跟着种起了食用菌。

新发村的李军年初从基地买了1万棒菌棒,收获时纯收入超过3万元。“技术基地提供,销售基地负责,我一点都不操心。”李军开心地说,他准备再增加2万棒,“相信届时一年可以挣个八九万元。”(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谢朝政 汪瑞梁 闵建华)

上一条:没有了

下一条:没有了

客户服务

联系电话

13984889618
13984889618
(9:30-17:30)

在线交谈

给我留言